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、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,具有储量大、分布广、清洁环保、稳定可靠等特点,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。我国地热资源丰富,市场潜力巨大,发展前景广阔。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、节能减排、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,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、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、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,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。
为贯彻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根据《可再生能源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制定了《地热能开发利用“十三五”规划》。规划阐述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方针和目标、重点任务、重大布局,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,该规划是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。
一、规划基础和背景
(一)发展基础
我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地热普查、勘探和利用,建设了广东丰顺等 7 个中低温地热能电站,1977 年在西藏建设了羊八井地热电站。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,北京、天津、保定、咸阳、沈阳等城市开展中低温地热资源供暖、旅游疗养、种植养殖等直接利用工作。本世纪初以来,热泵供暖(制冷)等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逐步加快发展。
(1)资源潜力
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5 年调查评价结果,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;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 1.25 万亿吨标准煤,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 19 亿吨标准煤;埋深在 3000-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 856 万亿吨标准煤。
表 1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
资源类型 |
分布地区 |
||
浅层地热资源 |
东北地区南部、华北地区、江淮流域、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区东部 |
||
水热型 地热资源 |
中低温 |
沉积盆地型 |
东部中、新生代平原盆地,包括华北平原、河- 淮盆地、苏北平原、江汉平原、松辽盆地、四 川盆地以及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等地区 |
隆起山地型 |
藏南、川西和滇西、东南沿海、胶东半岛、辽 东半岛、天山北麓等地区 |
||
高温 |
藏南、滇西、川西等地区 |
||
干热岩资源 |
主要分布在西藏,其次为云南、广东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|
(2)开发利用现状
目前,浅层和水热型地热能供暖(制冷)技术已基本成熟。浅层地热能应用主要使用热泵技术,2004 年后年增长率超过 30%,应用范围扩展至全国,其中 80%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,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辽宁、河南、山东等地区。2015 年底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达到 3.92亿平方米,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 1.02 亿平方米。地热能年利用量约 2000 万吨标准煤。在地热发电方面,高温干蒸汽发电技术最成熟,成本最低,高温湿蒸汽次之,中低温地热发电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提高。因我国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它热源发电需求,近年来全流发电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,干热岩发电系统还处于研发阶段。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广东丰顺、河北怀来、江西宜春等地建设了中低温地热发电站。1977 年,我国在西藏羊八井建设了 24 兆瓦中高温地热发电站。2014 年底,我国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为 27.28 兆瓦,排名世界第 18 位。
表 2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(截至 2015 年底)
浅层地热能供暖/制冷 面积(10⁴m²) |
水热型地热能供暖/制冷 面积(10⁴m²) |
发电装机容量 (MW) |
|
北京 |
4000 |
500 |
|
天津 |
1000 |
2100 |
|
河北 |
2800 |
2600 |
0.4 |
山西 |
500 |
200 |
|
内蒙古 |
500 |
100 |
|
山东 |
3000 |
1000 |
|
河南 |
2900 |
600 |
|
陕西 |
1000 |
1500 |
|
甘肃 |
400 |
0 |
|
宁夏 |
250 |
0 |
|
青海 |
0 |
50 |
|
新疆 |
300 |
100 |
|
四川 |
1000 |
0 |
|
重庆 |
700 |
0 |
|
湖北 |
1200 |
0 |
|
湖南 |
200 |
0 |
推荐阅读:
联系我们 ——— |